电烙铁温度计校准检测流程 费用及JJF 1629-2017技术要求
日期:2025-03-01 15:27 | 人气:53
烙铁温度计简介与校准意义
烙铁温度计是用于测量电烙铁头工作温度的关键工具,通常通过热电偶或红外传感器实现快速测温,确保焊接工艺的温度精度(典型范围150℃~500℃)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电子元器件的焊接质量与可靠性。
校准意义:校准可避免因温度偏差导致虚焊、焊点氧化或元件热损伤,同时符合IPC J-STD-001等电子装配标准要求,保障产品一致性和生产效率。
校准依据与适用范围
规范标准:JJF 1629-2017《烙铁温度计校准规范》
适用对象:接触式(热电偶)与非接触式(红外)烙铁温度计,量程覆盖100℃~600℃。
核心指标:示值误差、重复性、响应时间、稳定性。
校准前准备
1. 环境条件
温度:(23±5)℃,湿度≤75%RH;
无强气流、振动及电磁干扰。
2. 标准设备
干体炉/黑体辐射源:温场均匀性≤±1℃,量程覆盖校准点(如AMETEK RTC-157B干体炉);
标准温度计:铂电阻温度计(PT100,不确定度≤±0.5℃);
数据记录仪:支持热电偶(K型/J型)或红外信号采集;
隔热支架:固定烙铁头,避免热传导干扰。
3. 校准点选择
典型焊接温度点:200℃、300℃、400℃(根据常用工艺调整);
红外式需额外验证发射率设置(通常0.95~1.00)。
校准流程
1. 外观与功能性检查
测温探头无破损,导线绝缘良好;
红外式镜头清洁无污渍,激光瞄准功能正常;
显示屏无缺划,按键响应灵敏。
2. 示值误差校准(接触式)
操作步骤:
将烙铁头插入干体炉均温块,固定标准PT100与待校热电偶;
升温至校准点,恒温10分钟后记录标准值与待校值;
计算误差:
误差=待校值−标准值允许误差:
1级:±1%FS;
2级:±2%FS(例:量程500℃的1级表,允许±5℃)。
3. 示值误差校准(红外式)
操作步骤:
调整黑体辐射源至校准温度,设置待校红外仪发射率(与黑体源一致);
测量黑体源中心区域,记录示值;
允许误差同接触式。
4. 重复性测试
同一校准点连续测量10次,标准偏差≤1/3最大允许误差。
5. 响应时间测试
从常温快速加热至校准点,记录待校仪器显示值达到稳定值90%所需时间;
要求:接触式≤5秒,红外式≤1秒。
6. 稳定性测试(可选)
恒温状态下连续监测1小时,漂移量≤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。
技术要求(JJF 1629-2017)
性能指标 | 允许范围 |
---|---|
示值误差 | 1级:±1%FS;2级:±2%FS |
重复性 | ≤1/3最大允许误差 |
响应时间 | 接触式≤5秒;红外式≤1秒 |
稳定性(1小时) | ≤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 |
预计费用(参考省市级计量院报价)
基础校准(示值误差、重复性):
接触式:300~600元/台次;
红外式:500~800元/台次。
附加项目:
响应时间测试:加收200~300元;
现场校准:加收500~1000元(需携带便携式干体炉)。
加急服务:加收20%~30%费用。
常见问题处理
1. 接触式测温偏差大
可能原因:热电偶氧化、冷端补偿失效、探头接触不良;
处理步骤:
清洁或更换热电偶探头;
检查仪器冷端补偿功能(室温传感器是否正常);
调整探头与烙铁头接触压力。
2. 红外测温值漂移
可能原因:发射率设置错误、镜头污染、环境热辐射干扰;
处理步骤:
按被测材料校正发射率(如焊锡设为0.4~0.7);
用无尘布清洁镜头;
避免背景高温物体(如预热台)干扰测量。
3. 响应时间过长
可能原因:探头热惰性大、信号传输延迟;
处理步骤:
更换更细丝径的热电偶(如0.2mm);
检查导线屏蔽层,减少电磁干扰。
4. 读数跳变或不稳定
可能原因:电源波动、接地不良、传感器老化;
处理步骤:
使用稳压电源供电;
确保仪器接地可靠;
更换传感器或主板信号处理模块。
注意事项
校准周期:
常规使用:1年;
高频焊接或高温环境:6个月。
安全操作:
校准接触式探头时佩戴耐高温手套,防止烫伤;
红外校准避免直视激光指示器。
维护建议:
定期清洁探头,避免助焊剂残留影响测温;
存储时避免弯折热电偶导线。
如需针对特定型号(如HAKKO FG-100、JBC烙铁温度计)的校准补充说明,请提供详细信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