酶标分析仪的吸光度示值误差怎么校准?
日期:2025-07-28 16:38 | 人气:34
酶标分析仪的吸光度示值误差校准是确保检测准确性的核心(吸光度偏差直接影响定性/定量结果,如ELISA实验中阴阳性判断或浓度计算),需通过“标准吸光度溶液+规范测量流程”实现。以下是详细校准方法、步骤及判定标准:
一、校准核心原理
吸光度示值误差校准的本质是:用已知准确吸光度的标准溶液(溯源至国家基准)作为“参照物”,对比酶标仪的测量值与标准值,计算偏差(误差=仪器示值-标准值),确保偏差在允许范围内。
核心依据:吸光度(A)遵循朗伯-比尔定律,仪器示值误差需控制在极小范围(如0-1.0A内≤±0.015A),否则会导致定量结果失真(例如:误差0.05A可能导致浓度计算偏差10%-20%)。
二、校准前准备(关键:消除干扰因素)
1. 核心设备与标准品
标准吸光度溶液(必须具备计量证书):
浓度点要求:覆盖常用吸光度范围(推荐5-6个点),如:0.000A(空白)、0.200A、0.500A、1.000A、1.500A、2.000A(覆盖酶标仪常用量程0-2.0A);
稳定性:溶液需在有效期内(通常6个月),无沉淀、气泡(使用前颠倒混匀,避免阳光直射)。
配套工具:
标准96孔酶标板(聚苯乙烯材质,透光性一致,无划痕、变形—— 板孔透光差异会导致测量误差);
移液枪(精度10μL级,确保每孔加液体积一致,±1μL以内,避免液面高度不同影响吸光度);
无绒布(清洁酶标板底部,去除指纹、水渍—— 污渍会导致吸光度偏高0.01-0.03A)。
2. 仪器与环境准备
仪器预热:开机预热30分钟(确保光源、检测器稳定—— 预热不足会导致示值漂移,尤其是1.0A以上高吸光度点);
波长选择:校准实验常用波长(如450nm、492nm,按实际使用场景选择,至少覆盖1个常用波长);
环境控制:
温度25±2℃(温度变化会影响溶液吸光度,每变化1℃可能导致0.001A偏差);
避免强光直射(会干扰检测器,导致示值跳变);
关闭通风橱、风扇(避免气流导致酶标板振动)。
三、详细校准步骤(以450nm波长、0-2.0A量程为例)
1. 标准溶液加注(确保板孔一致性)
向96孔板中选择3列(如A、B、C列)作为平行组,每列对应1个标准浓度(减少板间差异影响);
用移液枪向每孔加注200μL标准溶液(如A列加0.200A溶液,B列加0.500A溶液,依次类推),注意:
避免产生气泡(气泡会散射光,导致吸光度偏低0.05A以上,需用移液枪尖刺破气泡);
液面高度一致(差1mm可能导致0.005A偏差,加注后目视检查液面);
室温静置10分钟(让溶液温度与环境一致,消除加注时的温度波动)。
2. 吸光度测量(减少随机误差)
将酶标板放入仪器,确保定位准确(板边缘与定位槽对齐,避免斜放导致光路偏移);
选择“单波长测量”(450nm),设置测量模式为“全部孔”,启动测量;
每块板重复测量3次(每次测量前用无绒布轻擦板底,去除冷凝水),记录每孔吸光度值(如A1孔第一次0.201A,第二次0.199A,第三次0.200A)。
3. 数据计算(核心:误差与重复性)
计算平均值:
每浓度点取3列×3次测量的平均值(如0.200A标准溶液,18个数据的平均值为0.202A);
计算示值误差:
误差=测量平均值 - 标准值(如0.202A - 0.200A = +0.002A);
计算重复性(同浓度内偏差):
同一浓度点18个数据的标准差(SD)需≤0.005A(确保测量稳定)。
四、合格判定标准(按精度等级)
根据《酶标仪校准规范》及行业要求,吸光度示值误差需满足:
| 吸光度范围(A) | 普通酶标仪(临床常规) | 精密酶标仪(科研定量) | 关键影响(超标后果) |
|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0.000-1.000 | ≤±0.020A | ≤±0.010A | 误差0.03A会导致定量浓度偏差10%以上(如实际浓度10ng/mL,计算为11ng/mL) |
| 1.001-2.000 | ≤±0.030A | ≤±0.020A | 高吸光度段误差过大会导致“平台效应”误判(如实际未达检测上限,却显示已饱和) |
示例:0.500A标准溶液,普通酶标仪测量值0.485A(误差-0.015A)→ 合格;若测量值0.470A(误差-0.030A)→ 不合格,需维修。
五、误差超标的常见原因及排除
若校准发现误差超标,按以下步骤排查(优先排除操作因素):
| 可能原因 | 排查方法 | 解决措施 |
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标准溶液变质/浓度不准 | 用新开封的标准溶液重新测量,对比结果 | 更换在有效期内的标准溶液(确保有计量证书) |
| 酶标板透光性差/有划痕 | 更换新的标准酶标板,测量同一溶液 | 使用无划痕、透光一致的板(推荐品牌:Costar、Nunc等) |
| 板孔有气泡/液面不平 | 目视检查板孔,用移液枪尖刺破气泡,确保每孔加液量200±1μL | 加注时慢吸慢放,避免气泡;用校准过的移液枪(每年校准1次) |
| 仪器光源老化(能量不足) | 测量高吸光度点(如2.000A),若示值普遍偏低(如1.900A),检查光源强度 | 更换光源灯(氙灯寿命约2000小时,卤钨灯约5000小时) |
| 检测器灵敏度下降 | 测量低吸光度点(如0.200A),示值波动大(SD>0.008A) | 联系厂家清洁或更换检测器(光电二极管老化需更换) |
六、校准周期与日常维护
校准周期:
普通酶标仪:每年1次(法定外校)+ 每3个月1次内校(用自备标准溶液);
精密酶标仪:每6个月1次(法定外校)+ 每月1次内校。
日常维护:
每次使用后清洁读数窗口(用无绒布蘸乙醇擦拭,去除样品残留);
避免测量有色溶液(如血红蛋白)直接接触板孔(会污染光路);
长期不用时,每月开机30分钟(防止光源受潮)。
总结
吸光度示值误差校准的核心是“用标准溶液验证仪器测量准确性”,关键在于:标准溶液的可靠性(溯源性)、操作的一致性(加液、板孔状态)、环境的稳定性(温度、光线)。校准不仅是满足法规要求,更是保证实验数据可靠的基础—— 尤其是定量实验(如药物浓度检测),吸光度误差0.01A就可能影响最终结论,必须严格执行。